巡视作为党之利器、国之利器,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深入学习习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中央巡视工作部署要求,在巡视实践中深刻把握巡视工作规律,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着力提升政治监督质效,全力把巡视利剑磨得更光更亮,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化新篇章提供坚强保障。
巡视是政治巡视,本质是政治监督,首先必须讲政治,政治是“纲”,是统领和方向,同时还要讲政策,政策是“目”,是依据和标尺,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讲政治必须要讲政策。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政治巡视定位,旗帜鲜明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国石化落实落地。始终坚持巡视工作的五条基本原则,紧盯企业抓好主责主业,聚焦“三新一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双碳”目标战略、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卡脖子”技术攻关等跟进监督、精准监督,注重从政治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辨别问题,从政策上把握原则、提出建议、寻求对策,以高质量巡视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讲好了政策就是讲政治。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不讲政策的政治是空头政治。讲政治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必须坚持以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国石化党组重要工作安排为标尺,以法律法规特别是政策规定为依据,把握好“四个对照”的监督标准,依规依纪依法定性问题,不乱扣帽子、不妄下结论。按照“红黄绿灯”分类施策极悦娱乐代理,不是把人管死,而是激发干劲活力、激励担当作为,维护政治监督的权威性。
巡视是发现问题的有效制度安排,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不解决,比不巡视的效果还坏。我们全面贯彻巡视工作方针,创新“哑铃型”巡视模式,把“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前半篇文章”和“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后半篇文章”有机贯通、前后呼应、一抓到底。通过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擦亮利剑。发现问题是巡视监督的首要职责,发现的问题越准越实,震慑作用就越大越强。要当“啄木鸟”,不当“喜鹊”,发现不了真问题,巡视就失去了生命力。坚持严的基调和问题导向,盯住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揭示出来,敢严真严、一严到底,保持巡视的震慑力极悦娱乐代理,让巡视利剑更加“锋利”。通过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打造利器。巡视不是把问题找出来就万事大吉,而是必须推动解决问题,切实呈现“巡视前后不一样”。
发挥“不走的巡视组”作用,坚持止损挽损、倒逼改革、追责问责“三步法”,聚焦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失灵方面的问题,以强监督倒逼强管理,健全制度、补齐短板、堵塞漏洞。坚持靠前一步,推动现场巡视即巡即改、立巡立改,跑出整改加速度,开展巡视整改后评估,强化巡视整改和成果综合运用,推动标本兼治、常态长效,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
讲质量重在有效,讲数量重在有形。有形覆盖是有效覆盖的前提和基础,有效覆盖是有形覆盖的关键和根本,不断积累有形覆盖的量变,促进有效监督的质变。注重有形与有效覆盖相统一,实现质效双收。贯彻落实中央巡视五年规划,加强巡视任务统筹谋划和组织实施,科学把握巡视节奏,坚持时间服从质量,防止赶进度、走过场,为巡而巡,为全而巡。创新方式方法,做实常规巡视,穿插使用专项巡视、机动巡视和巡视“回头看”,不断提高巡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性量匹配。巡视发现问题不在数量多,关键在于发现问题的质量高,精准发现深层次问题、重点问题、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不仅要通过定量分析来判定问题性质,而且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辨明和鉴别问题严重程度,系统全面、客观准确地做出评价。
没有脱离政治的“单纯”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抽象”政治。巡视要透过业务看政治、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问题看责任、透过管理看作风、透过队伍看生态,对发现的问题挖出深层次原因,提准意见和建议,关键是从业务的角度“进得去”,还要从政治的高度“出得来”。“进得去”但不能“陷进去”,避免政治监督弱化。从业务角度“切进去”,发现具体问题,通过具体的岗位责任、职能责任、工作责任“小切口”,采取查阅资料、个别谈话、深入调研等方式,发现“大问题”,再从思想上、政治上、责任上、制度上深入剖析问题根源,从政治的高度“立起来”“走出来”,纠正政治偏差,体现“高站位”。“出得来”但不能“飘起来”,避免政治监督虚化。通过溯源、溯本、溯上、溯下分析,透过生产经营、企业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从政治上分析问题根源,更要从政治上解决问题,督促被巡视党组织增强政治意识、站稳政治立场、履行政治责任,同时又要善于做好结合融合文章,规避空头政治,防止责任悬在空中、落不下去。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善于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抓好点与面的结合融合,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发挥巡视政治“显微镜”和“探照灯”作用。发现问题点面结合。巡视既要见“树木”又要见“森林”,既要加强“一把手”、领导班子成员和重点岗位人员的监督,又要对干部队伍状态、政治生态进行整体评价。既聚焦央企核心功能和企业主责主业,又对被巡视单位生产经营改革发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着力推动解决一些影响和制约企业改革发展的系统性、结构性、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巡视反馈点面结合。既关注共性问题,也突出个性问题,采取“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等方式,“一对一”反馈巡视发现的个性问题,集中通报板块巡视发现的共性问题,做到一家出问题、大家受教育,推动未巡先改。问题整改点面结合。既要坚持重点问题重点盯重点改,也要坚持举一反三,做到整改一个问题、堵塞一批漏洞、完善一套制度、规范一个领域。坚持把巡视整改融入日常工作、融入深化改革、融入全面从严治党、融入班子队伍建设,达到系统施治的目的。
巡视是奔着精准发现关系企业发展方向、发展大局的根本性、长远性、战略性问题去的,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区分轻与重、大与小、主与次,对问题进行科学排序,不搞事无巨细、大水漫灌,对照被巡视单位核心职能,关注现阶段影响或制约被巡视单位发展的主要矛盾,掌握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摸清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细节有料,整体有调。从信访举报、谈话细节里发现问题,不放过蛛丝马迹,把问题查准、查实、查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掌握的细节和事实要具备典型性、说服力,有力支撑问题的定性。
坚持实事求是,务实而巡、以事为重、孜孜以求、明辨是非,辩证看问题,始终做到尊重历史、服从今天。针对老症结,搞清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推动让“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历史,做到“新官理旧账”。评估老问题整改工作是否到位,一看是否落实落地整改,二看是否取得真正成效,三看是否建立常态长效机制。对于“新官不理旧账”,为了逃避责任转换“频道”、更改“路径”等问题,做到严肃指出、盯住不放并追责问责。针对新表现,辨析是新发现的问题,还是以往整改不到位的问题。整改不到位,巡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着力查清是否存在“挂空挡”“走过场”等整改不严不实的现象,有无敷衍整改、数字整改和虚假整改问题。要把巡视整改新发现问题与上一轮巡视整改不到位的问题相统筹,一体谋划、一体安排、一体推进。
巡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讲问题(短处)不否定成绩(长处),讲成绩不回避问题,做到精准“体检”,找准病灶、开好处方、抓对药方,推动扬长补短解决问题。讲成绩“惜字如金”。聚焦政治监督要求对被巡视党组织进行总体评价,高度概括,体现“浓缩的都是精华”。坚持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进行评价,避免使用绝对化的表述。讲问题“一针见血”。一语中的,讲观点、重事实、有支撑,重在讲问题、提建议,体现“政治味”“辣味”。防止散和碎,紧扣“四个落实”,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不能简单机械堆积问题;防止前后矛盾,避免对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评价过满,造成逻辑矛盾、经不起推敲;防止“炒冷饭”,对被巡视党组织自查自纠且已整改到位的问题,不再写入巡视报告。
上与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上下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高质量的巡视巡察是实现形式的“互联”与内在的“互动”相统一,一体推动巡视巡察向深拓展、向专发力、向下延伸,持续深化巡视巡察上下联动。互促共进形成叠加效应。巡察是上下联动的底板和支撑,如果底板不牢、没有做实,上下联动就会落空、立不住。以上率下、以上促下,坚持把上级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情况作为下级巡视监督重点,将中央巡视、党组巡视发现问题整改情况作为党委巡察监督重点,同步把党委巡察工作专项检查纳入党组巡视,系统谋划、一体举办巡视巡察人才培训。下借上势、以下促上,借助上级政策、制度、力量支持,助力解决本单位难以巡深巡透的重点问题,提高巡察实效,构建“巡视带巡察,巡察促巡视,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工作格局。同向发力上下查摆联动。坚持“以上看下”,充分沟通党组分管领导、密切联系总部职能部门,带着掌握的问题线索,深入基层一线去发现和印证问题;坚持“以下看上”,注重收集梳理“问题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典型表现,综合研判被巡视党组织履责及其“关键少数”担责情况,进而分析总部部门在制度供给、政策支持、指导帮扶、监督监管方面的缺位或不足,推动共性问题解决,实现上下协同共赢。
着力打造“大监督”平台,打通巡视与其他各方面监督的内在联系,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凝聚监督合力。发挥巡视“独立团”优势。巡视与各类监督不可替代,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尽其用、术业专攻。巡视组背负着中国石化党组的权威和信用,巡视情况直接向党组汇报,成为党组的千里眼、顺风耳。巡视时间长、接触面广、深入基层多、掌握信息全、了解问题深、受外界干扰少,充分发挥巡视利剑利器作用。推动监督“大兵团”作战。巡视与各类监督不可分割,分合有术、和合有道、美美与共、相得益彰。巡视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集全公司之优势的集团作战,完善巡视与纪检、监察、组织、审计、财务、法律等监督的协作机制,实现思想、责任、机构、组织“四个贯通”,做到任务部署一体统筹、推进落实一体发力、监督力量一体联动、监督成果一体共享“四个一体”,增强“1+12”的协同效应,既切实为基层减负,又为“大监督”赋能。